原文刊载于吴瑞东(Catalium)博客,转载请标注出处:https://catalium.net/thank_you_shanghai/
几个月前整理文档,翻到才来上海时做的设计图。毕业选择来上海是因为看重这边工业设计的水平和氛围(IDEO、Frog、designaffairs、Continuum、GK、Teams Design、Speck Design、Pegatron…所有你在教科书里见过名字的设计公司驻华办公室在这里),而如今我早已离开工业设计行业做了软件-互联网领域的UX工作,这一块客观来讲,上海是不如北京的,自从去年结束北京任期回到上海后,时不时会重新思考自己对城市的选择,既然我从事了北京优势行业的工作,作为一个在上海一无所有的“外地宁”,为什么不去北京呢?
(关于上海互联网发展的问题,网上已有无数精彩的分析文章,我就不在此展开分析了,简而言之就是: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的基因和文脉。上海作为在上一个产业时代高度发达的城市,没有足够强的自驱力做新领域的突破,毕业生的文化是去外企或其他大企业,而北京这个十几年前还被上海瞧不起的城市大量资源没有被工商巨头掌控,大量高校毕业生和研究所职员有足够的理由和资源去创新创业。你不能指望上海成为北京或深圳,就像你不能指望纽约成为硅谷一样。)
两个月前的一天,我写文档到凌晨四点,发完邮件却不想睡觉,坐在面朝徐家汇的飘窗上看着东方的天空从青黑逐渐泛红,下了一个决定,离开上海,前往北京。
过年在家读了《浪潮之巅》,这本书系统整理了硅谷四十年从无到有的历程,无数家科技公司从斯坦福大学那块荒地上萌芽、生长、凋亡……看完心里就像植入了一颗火种,让许多想法重新燃起来了。
从毕业至今,我一直在做乙方的工作,每天忙于为客户提供优质的用户体验方案,结案的时候交付完输出物,我就没权力影响设计的下一步走向了。经常和朋友聊起此事,说我们设计咨询机构就像代孕公司,孩子生出来就要送人,以后他们长啥样,能否实现我们当初的期盼,完全取决于甲方的内部博弈,工作的成就感取决于最终产品的实现度,如果方案被雪藏,心里会比较失落。
想了很久,最后向公司提出了辞职申请,我的朋友们最清楚这个决定下得有多艰难了,eico design是我知道的最棒但又极为谦逊的UX设计公司,工作其中,就像置身设计的乌托邦……
周四离开了难舍的上海来到北京,次日去了即将入职的新公司——牛电科技, 大家对工作都很投入,晚上11点还有许多同事在办公室忙活,作为一个被上海同事评为“亡命之徒”的工作狂,表示很期待接下来的创业之旅。
附带分享在MU5111上拍的景色,飞机抵近河北上空的时候已是七点以后,黄昏下的云彩气象万千,it’s like a flight in icecream!
顺带分享一个航空摄影小技巧,想在飞机上拍出画质不错的照片,建议用等效50mm以上的焦段,因为舷窗玻璃很难做到干净无痕,广角端拍摄很容易受玻璃斑痕的影响,比如上面第二张航拍照片,使用的是等效28mm镜头,玻璃上的纵向污痕被摄入图像,这还是一架机龄仅6月的新飞机,老飞机会更明显。另外,受制于舷窗玻璃的工艺,不要在镜头前加装偏振镜,否则会出现彩虹纹理。